<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青少年 氣候教育等大人
產業急缺「綠領人才」,技職教育轉型卻牛步
  • 標準
  • sdg
  • sdg

產業急缺「綠領人才」,技職教育轉型卻牛步

2024-04-23 記者/劉十賢
為跟上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各大企業出手爭搶綠領人才,根據人力銀行統計,過去十年來綠領工作職缺增加了6.5倍,市場需才孔亟,技職體系的轉型卻步履蹣跚,出現產學落差。

2009年投入再生能源產業的元勛國際董事長吳志賢說,產業早已產生變化,技職體系卻「還沒跟上」;應該有能力培育第一線技術人才的高職,目前仍缺乏相關專業科系,業界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人才。

走進高職教育現場,其實許多老師都知道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正在改變,但要翻轉教育方向卻是困難重重,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教學設備資源不足。

停滿汽油車的學校,如何教出電動車人才?

面對電動車的大幅成長,許多學校的汽車科仍只有傳統油車當教具。圖片來源/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羅東高工汽車科這幾年持續將新能源車納入課程中,在氫能車競賽、永續能源實作競賽中屢傳佳績,但在光鮮亮麗的獎牌背後卻有不為人知的心酸。

汽車科主任陳玉麟說,雖然108課綱給予課程設計的彈性,目前科內已有十分之一的課程導入綠能知識,但經費仍是一大問題,「一台電動機車動輒九萬、十萬,即便申請到單項競爭型計畫經費,也無法大量添購新設備。」受制於目前教學設備沒到位、老師的進修增能機會也有限,現階段整體課程無法有太大的更動。

技職教育重視實作練習,光有書本知識而沒有實體操作,等於人才培育只做半套,要實作就得要有電動汽機車當作教具,學校車庫裡的傳統燃油車無法派上用場。

新北高工汽車科教師詹勳從指出,電動車教學需要取得內部的機電架構,為了降低成本,學校多會試圖跟廠商爭取淘汰、報廢的二手試驗車。為了幫學生找到足夠的教具,技職體系的老師還得積極參與校外研習,尤其是民營企業辦的各種研討活動,藉此認識電動車廠商,爭取廠商捐贈電動車作為教學資源。

這幾年因應產業人才需求的改變,愈來愈多技職學校開始在選修課程中融入綠能車的維修及服務,要取得這些報廢的二手車零件也不容易。

詹勳從說,即便一堂選修課能學到的東西只是皮毛,還是希望讓學生未來進入職場能比較快上手。

從傳統汽油車到新能源車的轉型,只是綠領技職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走訪高職教育現場會發現,雖然教育是國家政策,但企業才是淨零課程主要的教材來源,要找到適合的教具,考驗著老師們的「公關能力」。

大安高工冷凍空調科教師陳睿家所展示的氫能電池,是2009年台北花博結束後,廠商捐贈給學校的展品。攝影/蔡宗儒

大安高工冷凍空調科教師陳睿家表示,以往冷凍空調科的教學以安裝、維修為主,但現在節能意識當道,學生不僅要會安裝維修,還要懂得在規畫空調系統時兼顧節能減碳,「時代在變化,高職必須跟著變化。」

為協助學生接軌產業趨勢,陳睿家和科大、產業合作,在校內開設為期八周的選修課「儲能技術實習」,邀請業師到校介紹產業現況,讓學生有機會實際操作燃料電池,學習氫能發電和儲能的原理,將來可以應用在大型空調的設計規畫上;提前接觸這些技能,也有助於能和大學科系接軌。

陳睿家說,學校必須自主跟業界連結,才會有新的設備進來;老師除了教學、行政,還要當公關和業界交流。大安高工冷凍空調科的課桌上,擺著當前業界最熱門的「氫能電池」,這是2009年台北花博結束後,廠商捐贈給學校的展品,才讓大安高工有了開設儲能課程的基礎條件。

陳睿家認為,不僅是氫能電池,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各項再生能源產業現在也都很欠維修人員,經過培育的技職學生,才會有能力進到產業擔任技術人才,可惜缺乏資源挹注,「政府沒看到這一塊,真的很可惜。

鐙鋒氫科技總經理周哲平(右一)觀察,如果沒有廠商捐贈,學生便無法從實作中學會安裝太陽能板、管理儲能電池等技術。圖片來源/陳睿家提供

連續三年在大安高工擔任業界講師的鐙鋒氫科技總經理周哲平觀察,高職中沒有系統性的新能源教學設備,不像傳統冷凍空調課程,有實際的冷氣機可以操作。如果沒有廠商捐贈,學生便無法從實作中學會安裝太陽能板、管理儲能電池等技術,「教育部應該要想辦法,讓學生有多一些可實際操作的硬體。」

課堂不考的淨零知識,卻在產業最搶手

大安高工冷凍空調科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傳統空調的維修,更要接觸最新的能源議題。攝影/蔡宗儒

然而,即使靠老師的勉強解決了教學資源問題,產業需求與統測學科宛如雙頭馬車,導致產學脫軌問題仍然嚴重。

台科大教授陳素芬分析,高職日漸以升學為導向,統測不考的內容,就不會是主流的學習內容。淨零碳排新技術現階段就是「不考」,概念無法在學生心中生根,產業怎麼期待人才開花?

在設備不齊、升學主義、產學連結弱的考驗下,高職老師現階段只能著眼一週一、兩堂的選修課,希望能多少刺激學生的「綠色意識」。

大安高工校長楊益强認為,高職就是要和產業連結,不能曲高和寡,「只是培養給自己開心,產業沒有要用,一點意義也沒有。」楊益强說,學生即便沒有馬上就業,高職教育也會影響他們如何選擇大學科系,「我們希望讓(綠領)實務人才從高職端擴散,而不是到大學端才想到要培育。

陳睿家表示,綠能其實不只有技術問題,更牽涉政治、經濟,所以除了介紹技術外,他的課也安排學生上台辯論,抓準18歲青少年期待考駕照的心情,他設定「要買油車,還是電動車」的議題,讓學生在台上言辭交鋒,在強調手作的高職校園裡,形成一幅罕見的課堂風景。

高三學生陳彥豪說,「進來讀冷凍空調科時,還沒想過會接觸過能源議題。」如今他憑藉在學期間參與再生能源競賽,和在台北捷運公司能源管理單位實習的經驗,以特殊選才錄取國立大學的能源科系,「我目標明確,就是想走(能源)這條路。」一切的開端就是從這堂選修課開始的。

然而,一堂選修課的成效終究有限,陳睿家說,「全台灣的學生都知道要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光是這樣,還沒辦法和新興工作接軌。」如果政府希望能培育足以讓產業蓬勃發展的人才,最好直接在高職開設綠能科、能源科這種相關科別。

楊益强也認為,如果淨零轉型能被放進必修課程中,或者有對應的科系,政府的資源、設備就能投進來,而不只是依靠學校老師的人脈和運氣。

有心培育綠領人才,應設相關科別、加速產學接軌

有別於傳統工科的綠領教育,苗栗農工農經系的老師,帶領著學生與化工科的合作,讓有機種植的植物做更有效的應用。攝影/蔡宗儒

這幾年從助聽器跨足再生能源產業的元勛國際公司董事長吳志賢認為,綠能產業極缺第一線的系統營運及建置的技術人員,新人起薪可以到45000元以上,高於市場上許多職缺,卻沒有太多技職學生生注意到這個機會。

在新能源產業已耕耘近15年、同時具有業界與教學經驗的周哲平認為,教育政策應該預先看到未來20年後的產業發展,及早規畫、投入相關資源,才能解決產學斷層問題,「目前業界的(綠領)人絕對不夠。」他說,以氫能領域來看,國內直接投入研發、製造的人才可能不到300人,「還落後太陽能、風能一大截。」

不過,面對產業界綠領人才缺工、技職教育轉型牛步的問題,教育部似乎不太緊張。

教育部國教署高中組組長黃瀞儀表示,在108課綱的架構下,教育部鼓勵高中職提供學生豐富多元選修課程,112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共開設118門有關新能源、氣候或永續發展相關的課程,學校若有相關經費需求都可以向政府申請補助。

苗栗農工的化工科老師除了教導化學原理,更在實驗上提醒學生重視環境議題。攝影/蔡宗儒

長期投入技職教育推廣的Skills for U執行長黃偉翔指出,2050淨零碳排趨勢已經改變產業的模樣,教育部除了要盡快改善校園的硬體資源,更重要的是在學校和業界之間彈性切換的機制,與其讓老師、NGO當中介者,讓學生實際進入職場了解現況會更快更有效。

黃偉翔舉例,政府現在推動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就是增加職場與業界切換彈性的方法,高中畢業後政府協助媒合工作,每月還補助一萬元就業基金,就業一段時間後,可以再申請進入大學進修,大學也會將青年的工作經驗作為評分依據。

黃偉翔認為,迎向淨零的挑戰,類似的機制必須更多元、開放,讓年輕人更快觸及真實社會,「而不是一口氣念到大學畢業,才發現『啊!社會怎麼變成這樣了?』」

吳志賢也認為,如果政策能多鼓勵高職生畢業後先開始工作,再針對職涯需求適時進修,而非如現狀大部分技職生畢業就上大學「深造」,才更能讓人才符應各個國家發展階段的需要。

編輯/孫文臨 圖片編輯/蔡宗儒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