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永續生活

歡迎來到台北地下森林——實踐人與物再生的一碼村

文/願景工程 劉十賢、圖/願景工程 蔡宗儒

座落於老舊整宅地下室的一碼村,是一處推廣「人與物再生」的社區協力空間。
座落於老舊整宅地下室的一碼村,是一處推廣「人與物再生」的社區協力空間。

走下陰暗階梯,順著光源方向進入紅色大門,廢棄玻璃罐製成的吊燈點亮400坪空間,整排綠意承接樓板滴落的水珠,使屋漏都化為甘霖。被木色和闊葉包圍,就像置身一座地下森林。

這裡是「一碼村」,集體創意縮小了老宅的先天限制,用循環再生概念賦予空間新生命。想找些永續生活點子、或建立新的人際連結,歡迎來到這裡。

廢棄玻璃罐、油漆桶製成的燈罩、承接漏雨的移動式植栽,一碼村裡處處可見永續生活的巧思。
廢棄玻璃罐、油漆桶製成的燈罩、承接漏雨的移動式植栽,一碼村裡處處可見永續生活的巧思。

廢墟變身永續循環基地

吳婷婷(左)和黃芳惠(右)帶著在雙北多處經營社區空間的經驗,合作成立一碼村。
吳婷婷(左)和黃芳惠(右)帶著在雙北多處經營社區空間的經驗,合作成立一碼村。

2019年,具有多年社區空間合作經驗的黃芳惠與吳婷婷,接手台北市萬華區南機場整宅的廢棄地下室,和地方社會組織合作,帶進人力、物力,打造出社區協作基地「一碼村」。

村內的大水溝二手屋提供社區單親媽媽彈性工作機會,也讓舊物能延續生命。
村內的大水溝二手屋提供社區單親媽媽彈性工作機會,也讓舊物能延續生命。

走進一碼村,視線所及80%以上都是再生物資,你可以拾起左手邊書架上的二手書,隨意坐下閱讀,或者逛逛由在地單親媽媽們經營的「大水溝二手屋」。

沿著主幹道走,關於永續再生的主題活動熱烈對話中;空間盡頭,「創噪吧」陳列各式工具與零件,家電維修教學、木工和藝術創作在這裡發生。

木工共享工作室「創噪吧」陳列各式工具與零件,提供民眾修繕器物使用。
木工共享工作室「創噪吧」陳列各式工具與零件,提供民眾修繕器物使用。

吳婷婷說:「一碼村是個循環平臺,能納入各種人和物的可能性。」任何人都可以帶著破損器具、多餘物資來到這裡,尋求維修技術,或者思索化廢為寶的點子。

地下森林的多元相遇

一碼村凝聚社區力量,實現共好與再生的理念。
一碼村凝聚社區力量,實現共好與再生的理念。

一碼村最初一批「村民」,是當地的無家者、貧窮者、迷失的年輕人,他們一同走進當時還是個廢墟的空間,被弱勢標籤隱藏的才能,在此有了發揮之處。黃芳惠形容:「我還在想要怎麼辦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挽起袖子,各憑本事開始清掃整修。」

黃芳惠說,透過共創協力,人們看見自己的價值、得到療癒,從而長出新的人際網絡。

2021年,面對突發的疫情,一碼村曾搖身一變成物資中心,多個社福團體迅速分工,利用一碼村的空間優勢,整合各界物資,幫助地方弱勢度過難關。

社區空間創造出緊密的人際關係,讓合作共好成為可能,不同輿論裡萬華貧窮、疫情失控的負面形象,「身在這裡感受到的,是基層流動著滿到不行的支持。」吳婷婷說。

一碼村就像是村裡的公園,居民可以隨時前來相遇、交流。
一碼村就像是村裡的公園,居民可以隨時前來相遇、交流。

疫情過去,人的距離重新拉近,一碼村就像是一個村落休憩的公園,周邊居民不時前來談天、運動、閱讀,這裡也持續舉辦各種實作活動、議題市集、身心課程,吸引城市各色人群。一碼村也歡迎藝術家、社會團體進駐,運用這兒的空間、人脈等資源,順利執行計畫。

為何取名叫「一碼」?黃芳惠說,希望這個空間能創造多元價值的相遇與陪伴,讓陌生的人產生連結,不再「一碼歸一碼」。

走進一碼村,這裡有空間、有人,或許也會有你理想的生活。

一碼村使用說明開箱圖表
類似一碼村的共生空間還有...
  1. 河神的丸子
    •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由閒置老屋改建而成,以「食育、生活、療癒」為主軸,不定期舉辦社區共食、手作共學、及各項與飲食、文化、動保相關的活動。
  2.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
    • 基地座落於新北市永和區,利用社會住宅空間實驗「分享」為核心的都會生活,舉辦藝術、地方文史、青銀共好活動,也歡迎各種形式的駐地計畫。
  3. 銀髮服務新創活力中心
    • 中心位在台北市內湖區,以銀髮服務為核心,發展照顧者抒壓、樂齡運動、藝文創作等活動,營造一個高齡友善、世代共融的場域。

本企畫為願景工程與 一碼村 內容共創